您当前的位置 :财经天下 > 资讯 >  内容正文
投稿

达能将退出蒙牛股东行列,依然在为中国市场交学费

财经天下 2021-03-03 10:30:17 来源: 阅读:

  牵手八年后,达能与蒙牛的这场跨国“联姻”即将走向终点。

  3月1日,蒙牛公告称,第二大股东法国达能正考虑减持其所持有的9.82%的蒙牛股权。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或许与达能自身陷入调整有关。2020年,达能业绩、股价均承压,其正试图通过重新梳理投资组合来扭转颓势。

  另一方面,波段操作其实也是达能的常规操作,纵观达能入华后的一系列投资,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最后基本都是跟蒙牛一样以分手告终。

  观其影响,对蒙牛来说,脱离达能也绝非坏事。一方面,在过往的投资案例中,达能并未过多证明自身帮助标的企业的能力,甚至还多次与标的企业原管理层爆发了严重的矛盾,反而是脱离达能后,企业更容易跑出加速度。

  另一方面,在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的领导下,经过近几年的稳健发展,现阶段的蒙牛本身已经成长为绝对的乳业巨头。下一阶段,其与达能不仅很难再产生协同效应,甚至还会直接面临竞争。比如高毛利的奶粉业务,就都是二者正重点发力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相互束缚,不如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01/

  牵手八年后,

  达能、蒙牛各奔东西

  公告显示,达能已与中粮乳业投资达成协议,将其通过后者间接持有的9.82%蒙牛股权转为直接持股,且下一步正考虑减持这部分股权。这意味着,牵手八年后,达能与蒙牛的这场跨国“联姻”即将走向终点。

\

  双方的牵手,始于2013年。当年5月,蒙牛引入中粮集团和达能作为战略股东,次年2月,蒙牛又向达能进行了一笔定向增发。两轮操作过后,中粮集团、达能及ArlaFoods分别拥有了蒙牛16.3%、9.9%及5.3%的股份,分列前三大股东,并将合计持有的31.5%股权交由三者的合资公司中粮乳业投资持有。

  此番分手后,中粮乳业投资持有蒙牛的股权将降至21.43%,但仍为最大单一股东。

  关于分手的原因,蒙牛表示,系达能出于自身需要而做出的安排。公告提到,达能正在对自身的投资组合进行新一轮的审阅。这或许与达能自身业绩及股价承压有关。

  日前,达能发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达能营收236亿欧元,同比下降1.5%。整个2020年,达能股价也下跌了超20%。为了扭转颓势,2020年10月,达能曾公布了三项重大决定,对投资组合进行重新审阅正是其中之一。

  市场认为,减持蒙牛后,达能可能会继续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也可能会用于自身股份回购,以提升投资者信心。

  关于分手的影响,蒙牛表示,自身业务不会受到影响,将更加高效地执行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相信中粮集团及ArlaFoods仍将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实际上,纵观过去30年达能入华后的一系列操作,本次与蒙牛分手,可以说是“常规操作”。而纵观过去几年蒙牛的发展,本次脱离达能,也意味着新篇章的开始。

  /02/

  达能之殇:看不懂的中国市场

  达能虽为横跨乳业、饮料的国际食品巨头,但在入华投资方面,却难言成功。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达能自身没有长期定力。在蒙牛之前,达能已经与国内食品企业有过多次“联姻”。如1996年投资娃哈哈,1998年投资深圳益力食品,2000年投资乐百氏,2000年投资光明乳业,2001年投资正广和,2006年投资汇源,2008年投资妙士乳业。

  细数这些投资,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基本都是跟蒙牛一样的结局。如与娃哈哈的关系持续了13年,益力持续了12年,与乐百氏持续了16年,与光明持续了7年,与正广和持续了10年,与汇源持续了4年。

  精于资产运作的达能,似乎习惯了波段操作,一直没有表现出长期主义精神。

  但对达能来说,更大困扰是水土不服。达能似乎从未真正理解中国市场。达能的投资,大部分都并没能帮助标的企业更上一层楼,甚至由于与管理团队理念不合,导致标的企业大多都由盛转衰。

  最典型的莫过于乐百氏,达能投资前,乐百氏已连续三年实现桶装水销量和市场覆盖率全国第一,正是国内市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被达能控股后,空降来的“洋指导”并不熟悉国内市场状况,新旧管理层隔阂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以何伯权为首创业团队集体辞职。进而导致乐百氏业务萎缩,陷入亏损。

  再比如益力和正广和,达能投资前,前者是深圳矿泉水的龙头企业,后者则是上海桶装水的霸主,按理说,深圳和上海这样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在达能的经营下,却始终都没能跑出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而是某些没有被控股的企业,在脱离达能后,都实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

\

  比如娃哈哈和光明,二者都因为经营理念不同及股权纠纷问题与达能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娃哈哈与达能甚至闹到了官司不断,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而脱离达能后,二者都迎来了爆发,娃哈哈将旗下的营养快线做成了200亿量级的超级大单品,光明则在后期推出了莫斯利安,率先开发出了常温酸奶这个超级大品类。

  事实上,在这一系列投资中,蒙牛已经算得上是达能最成功的一笔操作了。按现价计算,9.82%的蒙牛股权大概价值170亿港元,这明显要比达能当时8.5亿欧元的总投资成本高出不少。

  而与仍未找到打开中国市场钥匙的达能不同,当下的蒙牛也正可谓是春风得意。

  /03/

  经营状况持续向好,

  蒙牛迎来新生

  说当下的蒙牛是春风得意,一点也不夸张。在现任总裁卢敏放的带领下,过去几年的蒙牛如焕新生,各项经营数据均持续向好。

  营收方面,蒙牛已从2016年的540.97亿增长至2019年的791.64亿,年复合增速高达13.53%。扣非净利润已从12.72亿增长至28.14亿,年复合增速高达30.3%。毛利率和净利率则均呈逐年提升之势,2019年,分别为37.55%和5.43%,均为2005年以来的新高。

  近800亿的规模,也让蒙牛成功迈入了全球乳业前八的行列。明确的向上趋势,也让蒙牛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市场认可,2016年至今,蒙牛的股价已上涨3倍有余,最新市值已达1700亿港元。

  同时,在传统的乳制品行业中,蒙牛还是数智化竞争的领跑者。目前公司已经构建了一幅涵盖“从牧草到奶杯”的乳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全景图。

  具体来看,在供应链端,蒙牛使用大数据技术打通从“牛”端到“人”端的信息流,通过优化奶源、产能、仓储、销量、配送布局,实现了供应链市场化高效协同;在组织端,蒙牛建设起数字中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系统底座和组织基础,将整条产业链的大数据吸纳进来,帮助企业决策和运营;在销售端,蒙牛努力打通线上、线下销售壁垒,实现了更精准的数字化触达,提升了消费者细分洞察能力。

  形势大好之下,2020年底,卢敏放也为蒙牛定下了更长远的目标——打造乳业版的“特斯拉”,力争用5年时间,到2025年再创一个蒙牛。

\

  而随着蒙牛的不断成长,此时脱离达能,也绝非坏事。

  一方面,已经成长为乳业巨头的蒙牛,本身已经从资源的需求者变成了资源和能力的赋予者。换句话说,达能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随着各自业务布局的加宽加深,二者不仅很难再产生协同效应,甚至还会直接面临竞争。比如高毛利的奶粉业务,都是二者正在发力的方向。达能去年已从加拿大乳业巨头萨普托手中买下了迈高乳业的青岛奶粉工厂,并在上海设立的新的开放研发中心。蒙牛则对雅士利的产品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收购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相互束缚,不如一别两宽,各自安好。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个坚定目标、挣脱束缚、数智武装的蒙牛,势必能跑出更快的加速度。

  来源:读懂财经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宣城热线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营销服务 - XML地图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TXT
Copyright.2002-2019 财经天下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