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财经天下 > 娱乐 >  内容正文
投稿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财经天下 2019-09-02 17:47:40 来源: 阅读:1

喜欢老电影的朋友一定对《董存瑞》中先后出现的不同枪支有很深的印象。今天就从这几支枪说起。

参军前,董存瑞与好伙伴郅振彪是村里的民兵。这时的郅振彪用的是一支老套筒,请看截图: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就是下面这支枪: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老套筒这枪已经是喜欢枪械的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了,该枪学名是1888年式委员会步枪,德国造,进口中国时假冒毛瑟步枪,欺骗了从清末到民初的很多人。从1894年开始,张之洞主办之汉阳兵工厂开始仿制,但时间不久便被汉阳造所取代,德国原产的老套筒也很快被新锐的毛瑟98取代,所以不管是德国还是中国,老套筒的生产都止于上世纪初。到了抗战后期,这枪最短的枪龄都已经有四十岁。上世纪的前半叶,战争连连,几乎没有哪年不打仗,武器的利用率那是相当的高,到了董参军这个时候,这枪还有没有膛线已经很值得怀疑。所以,即使是在八路军中,一般也淘汰了。但民兵不一样,膛线没了,也比火药枪好使,所以出现在郅振彪手中,就既合情又合理。

影片中作为民兵的董存瑞用的是一支并不多见的枪,请看: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请原谅我截图的水平,但如果对照电影去看,就很容易看清楚,此时的他用的是和老套筒属于同一枪族的德改型1888年式骑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出现的老一代栓动步枪中,只要有步枪型,就一定伴之有衍生的骑枪型。1888年式委员会步枪也不例外,在老套筒问世后,紧接着,便又有1888年式骑枪诞生,就是下面这支枪: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骑枪在西方又被称作卡宾枪,主要供骑兵使用,在中国习惯称作马枪。八八式马枪与步枪相比有几处明显区别:1,枪身短,八八式步枪长1250毫米,八八式骑枪长仅955毫米;2,下护木一直延伸至与枪口平齐,没有刺刀座;3,枪机拉柄不是步枪常见的橄榄状,而是扁的,呈汤勺状。

电影中董存瑞使用的还不是上图这支八八式马枪,而是该马枪的改进型号——九一式马枪。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九一式也称八八改型,与八八式相比,改进不大,如果从外观上看,最明显之处是在接近枪口处增加了架枪钩,是用于行军中小憩时架枪用的。和老套筒一样,这同样是一支停产多年,已经被主力部队淘汰了的家伙。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影片中的董存瑞在架枪钩上,拴了两颗绒球,这也是影片的精彩之处。它的作用,一来是为了在平时塞住枪口以保护其不受泥沙侵害,历史上民间的确有这样的做法,可谓尊重了史实;二来也是年轻人为了好玩。当兵前董只有16岁,这样的小绒球很好地表现了董的孩子气。影片如此运用,从哪里说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塑造董存瑞与郅振彪时,影片用了对比法,一个机智,一个憨厚;一个持短步枪,枪上的绒球欢腾跳越;一个背长步枪,枪上的绒球严严实实塞在枪口上,很好地配合了人物性格,角色的塑造甚是鲜明。

影片在表现八路主力“一水三八”的同时,呈现民兵用的一长一短两支过气的老“八八”,很强的增加了影片的层次感。

董、郅参军后,和赵连长率领的全连一样,用上了三八大盖。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三八大盖没什么好说的,已经说得太多。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网上有很多人反复说中正式强于三八式,那不过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那时,抗日战争时期也好,解放战争时期也好,能用上三八式的,特别是全连清一色三八式的,绝对是部队的主力。网友《骑兵向西》的作者徐渡泸,在采访1947年入伍的我军老兵刘交旺时,有这样的对话:

问:刘老您参军时,多长时间才发枪,什么枪?

答:两个月以后就发枪了啦,七九杆子。

问:以后什么时候再换好一点的枪。

答:48年到警卫连的时候,换日本的三八式了。

问:三八式比七九好吗?

答:那可不,那时候能背上一杆,不容易啊。

另一网友“步兵军士”,在记述其父,即抗战初期入伍,后曾任82师师长的赵衍庆时,有一段说到,“济南战役后,十纵八十三团换装,此前该团武器比较杂,不整齐。济南战役后,该团一营一、三连的装备以缴获的美式步枪为主,一部分为三八式步枪,二连则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因为二连是一营的主力连。”

影片中借郅振彪之口说出,赵连长这个连”一水的三八“,后面又用远景的近景的镜头如此地表现,分明是在告诉我们:全连清一色的三八大盖,赵连长这个连绝对是全营乃至全团的尖子。

关于三八式的综合性能,笔者曾有多篇论述,这里不重复。有喜欢讨论的请到我有关三八式的专门文章去讨论,我在那里恭侯。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影片有两个让人特别赞佩的镜头,前一个是董刚刚参军后的行军场面,这是抗战的后期,全连战士,肩上都是三八大盖,后一个是几乎一样的行军场面,但这时已经是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老班长、王海山、牛玉和、董存瑞、郅振彪等,人还是这些人,枪却全不是原来的三八枪,而更多已经换上了斯登式。影片用枪这个无声的演员,给出了一个鲜明的潜台词:我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了。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斯登式1941年原产于英国。该枪样子奇特,但性能并不差,最大的优点是它便宜,特别适合于战时大规模生产。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曾向英国订购该枪,大概在1946年前后,该枪运抵中国,这时内战又起,便用它来打内战。由于蒋大队长运输工作称职到位,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斯登式也大量装备我军。据有的老兵回忆,当四野进关时,有的连的斯登式达到了三分之一。影片这样的表现,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让影片动感十足,又尊重了史实,歌颂了我军靠战场缴获武装自己的英雄历史,可谓一举两得。

从《董存瑞》三次换枪看老电影细节的考究

用枪这个无声的演员来表现历史发展的进程、表现不同军队的不同装备,在十七年老电影中,并不仅仅《董存瑞》如此,其他比如《金沙江畔》中,就没有像今天影视中频繁出现的中正式,而基本是汉阳造、八八式、花机关等,很好地表现了红军当年的装备情况;比如《勐龙沙》中,前半部分工作队用的是斯登式等杂式枪械,后半部用的是清一色的五零式冲锋枪,也十分清楚地道出了我军解放初期换装的历史;比如《暴风中的雄鹰》中青海藏民武装使用的”叉子枪“、《平原游击队》中游击队长李向阳使用的锉掉了准星的驳壳枪,比如《地雷战》中鬼子和伪军用枪的区别、《南征北战》中我军与敌军用枪的区别等等,都没费一句台词,也没有一句旁白,便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军队装备的历史,既尊重了史实,也娱乐了大众,既有很高思想价值,又有很强艺术价值,让人怎不对老一代艺人的匠心由衷地佩服。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叶紫网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营销服务 - 老版地图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2-2019 财经天下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